2023年五一假期,敦煌成为人气最旺的旅行目的地之一,游客到莫高窟欣赏壁画、造像和建筑艺术,把1600多年的敦煌文化传播到各地。
一直以来,第一财经与敦煌研究院有着密切合作。在敦煌研究院负责管理的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文化遗产地,第一财经联合诸多机构,通过各类公益项目和报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环境改善和敦煌文化传播,目标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敦煌文化。
4月30日上午,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思劼,与未尽研究创办人周健工、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上海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等到访敦煌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副院长张元林一起,探讨合作经验、展望后续合作,也商讨了保护与弘扬敦煌文化的后续合作。
(资料图片)
2023年,第一财经迎来创立20周年,2024年则将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基于不同领域机构的运营与管理经验,以及来自实践的对机构与人的价值思考,陈思劼与苏伯民在敦煌研究院进行了一场对话,对何为“坚守”、如何“坚守”进行了探讨。
坚守
陈思劼:第一财经与敦煌研究院是老朋友,从财经媒体的角度,从公益基金会的角度都展开了非常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在您的印象中,第一财经是一个怎样的媒体?
苏伯民:今年是第一财经成立20周年,首先对第一财经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代表院里表示祝贺。以前出差的时候,特别是在上海出差的时候,打开电视经常看到第一财经的报道,我的印象就是第一财经的报道有深度,特别能击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关心的热点,专家能从专业角度给出明确的解读,启发大家对经济领域的运行状况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敦煌研究院与第一财经有很多方面的合作,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给了我们院在保护方面和其他方面资助,很好地帮助我们开展保护等工作。比如说在洞窟里所做的预防性保护设施,我们两家也联合开展了一些文化宣传的活动。
第一财经作为有很大影响力和很高声誉的媒体,多次报道了我们的保护研究工作,包括我们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我们院的公众宣传做了大量非常有益的工作,让我们的很多工作为公众所了解,帮助很大,非常感谢。
陈思劼:感谢您对第一财经如此高的评价。支撑起机构运行的,不管是20年的第一财经,还是历史更加悠久的敦煌研究院,最关键的是人,我们觉得人的要素可能是最要紧的。一个机构如果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优势,独特的积累和积淀,离不开坚守两个字,财经媒体是这样,您对坚守两个字是怎么理解的?
苏伯民: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其中最前边的两个字就是坚守。我觉得,择一事终一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对于每一个机构来讲,都是应当认真体会的。
通过自己的劳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帮助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学习,通过积累经验逐步成熟,然后创造出使这个行业能够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付出的劳动得到一些结果,助力这个行业的发展。
莫高窟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蕴藏着多元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奋斗一生,这也是每一个莫高人逐步积淀形成的信念和追求。
“坚守”不是刻意地去接受,而是有事业感的驱动,有一种责任感,再加上个人的理想,最后形成的这样一个状态,可能就叫“坚守”。我觉得第一财经这么多年来,也是通过这样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
理想与价值
陈思劼:您讲的非常好,您对“坚守”的解读可以说是鞭辟入里。我也想问一下您个人的问题,您在敦煌做保护工作已经31年了,刚才讲到择一事终一生,那么31年来的坚守,也是基于自己的选择,然后逐步建立起使命感,再到理想的达成。今天回过头去看,您觉得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地去做这样一件事,动力到底来源于哪里?
苏伯民:我们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国家恢复高考,然后在这样一个大好的政策形势下进入了高校,在学校的阶段,我们就受到了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教育。来到莫高窟之后,慢慢了解到我们所工作的莫高窟,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价值,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不断地认识、体会莫高窟的这些价值,就越来越觉得这个地方特别重要,跟石窟之间就好像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也就培养了比较深的情感。
我是做文物保护的,我来(敦煌研究院)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也就是科学保护,正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我觉得大有可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发挥你的长处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绩,你所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果,能够真正地在莫高窟的保护当中发挥作用。随着这样的工作越来越多,就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然后一天一天就这么就过来了,然后一回头30年过去了。
陈思劼:您说一天一天就这么过了,可能这就是一种“坚守”的境界。每天这样去度过的,但是目标从来没有变过,积累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最终能够成就一些东西,哪怕这是建立在自己内心中间的。它也可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对时代产生影响。您讲得非常好,也想问问您对敦煌和敦煌研究院的未来有什么想法。您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1年,对它是最了解的,如果面向未来看20年、30年,您觉得有哪些工作是要去做的?
苏伯民:中国的独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包括道德规范,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影响。我们在历史上创造了非常优秀的、可以说世界领先的文化,(产生了一些)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造性成果。但是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不如西方文化那么普及。这些年来我们院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希望我们优秀的文化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知道,为全世界的人所了解。莫高窟有45000平方米不同朝代的壁画,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艺术博物馆相比都毫不逊色,而它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还有更高的价值。
我就觉得我们要再加倍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使得我们的文化能够传播得更久更远。让全世界的人能够了解敦煌文化,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了解敦煌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这一特点,通过它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
陈思劼:历史上的敦煌,是东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一个价值观包容且多元的城市,在这里做研究,有一层跨越时空的意义。
苏伯民:明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从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一直到樊锦诗先生,一代一代人来到莫高窟,围绕着敦煌石窟开展保护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逐步建成了这个非常有实力的研究丝路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敦煌研究院积累了很多保护成果,开展了很多保护工作,也积累了大量数字化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物数字化的经验和技术。我觉得我们的这些学术成果和能力,在国内和国际上是很有特点的。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拓展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影响力,让我们在学术上的积淀为被世界上更多的研究机构所了解。
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等石窟,也可以为丝绸之路上的以及更多国家的文物保护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向大家展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和研究院的形象和实力,也是未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